"这东西能在180度高温里精准传信号,美国同行卡了十年的脖子,被我们捅破了。"他的语气里没有豪言壮语,只有历经八年淬炼后的平静。
这位曾靠化工贸易赚得第一桶金的商人,40岁跨界闯入芯片领域,烧掉近2亿资金,带着团队在无源无线传感赛道上跑出了全球领先的成绩。如今,他们的芯片已嵌入国家电网的开关柜、风力发电机的轴承,成为守护工业设备安全的"神经末梢"。
一、从"卖染料"到"造芯片":一场反常识的跨界
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,杭州萧山的化工仓库里堆着小山似的印染助剂。朱红锋站在货堆前,看着温度计显示42℃,突然意识到:"这些能让布料更鲜艳的化学品,和奥运场馆的安检设备一样,都离不开精准的温度控制。"
彼时的他已是浙江化工贸易界的老兵。2002年入行时,正值中国黄页兴起、小灵通普及,信息差逐渐消失。"别人做石油法化工品,我偏选电池法赛道,从石灰石提炼基础原料,专供印染厂做固色剂。"他笑着说自己是"二道贩子里的技术派",总能靠淡季囤货、旺季销货的节奏差赚取差价。
展开剩余79%转折发生在2011年。一位香港科技大学的博士带着篇论文找到他:"用无源无线技术做温度传感,不用电池,能埋在人体或机器里。"朱红锋翻着论文里的公式,突然想起父亲——那位参与过新安江水电站、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老兵,常说的一句话:"技术是铁饭碗,能安身立命。"
彼时中国刚承诺2024年淘汰水银温度计,医疗测温市场亟需替代方案。"医院里护士每两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,误差能到0.5℃。"他动了念头,拉上做医疗CRO的朋友李总,凑钱买下技术IP。谁也没想到,这场始于医疗梦的创业,最终会转向工业战场。
二、烧2亿:在"无人区"里造标准
2017年公司成立那天,他在会议室挂了张世界地图,用红笔圈出美国安森美公司的位置。"他们是行业老大,我们要做的就是啃下他们啃不动的硬骨头。"
最初的日子像在摸黑走路。团队想把芯片用在医疗手环上,却发现人体皮肤吸收信号太强,传输距离达不到2米。"病人戴着手环,护士站收不到数据,有什么用?"他在实验室摔过三次杯子,直到2019年新冠疫情爆发,他们紧急调整方案,为菜鸟驿站做了一批无源测温芯片,才算看到曙光。
真正的突破藏在电力设备的开关柜里。2018年,ABB公司的测试工程师带着美国芯片来中国,发现当温度超过125℃时,芯片就会"罢工"。而朱红锋团队的样品,在180℃高温下仍能稳定传数据。"我们设计时就考虑了工业场景,从-70℃到150℃全覆盖。"他说这得益于博士团队的"笨办法"——把自己关在实验室,用半年时间测试了300多种材料组合。
烧钱的速度远超想象。最困难时,工厂里堆着够卖3-5年的芯片库存。"他指着墙上的进度表,上面用红笔标着2023年9月——那天他们的芯片在国家电网的高压柜里通过了10万次循环测试,性能追上了美国产品。
三、从"跟跑"到"领跑":给工业设备装"神经末梢"
在华东电厂的车间里,直径3米的水轮机转轴正在高速运转。轴套里嵌着的正是朱红锋团队的芯片,每秒钟向控制台发送30组温度数据。"以前靠老师傅用螺丝刀听声音判断故障,现在电脑能提前72小时预警。"电厂工程师的话,道出了这项技术的价值。
这种无源无线芯片,像给工业设备装上了"神经末梢"。不用电池,靠接收外部能量工作;无需布线,能埋在轴承、开关柜等高危区域;1秒内可同时读取150个节点数据,误差不超过0.1℃。"就像蚂蚁能举起体重十倍的东西,我们的芯片在功耗转换上做到了极致。"朱红锋说。
如今他们的芯片已进入三大领域:国家电网的输电线路监测、风力发电机的轴承预警、高铁牵引变流器的温度监控。斯凯孚、施耐德等国际巨头成了客户,2024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,终于实现营收平衡。"细分领域里,我们的低功耗传感技术全球第一。"他拿出专利证书,美国发明专利3项,国内发明专利40多项,"这栋楼里,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最多。"
但他清醒地知道,这个市场规模只有50亿。"做解决方案比卖芯片更重要。"现在团队正开发湿度、压力传感芯片,要给工业设备做"全身体检"。中控集团的团队带着资金和资源加入时,曾问他:"怕被巨头复制吗?"他指着实验室里的测试设备:"这些都是我们自己搭的,光校准方法就有17项专利,他们要追上来,至少得3年。"
四、创业不是浪漫诗:是一群人的负重前行
他的办公室里放着两样特别的东西:一张女儿在澳洲留学的照片,一本磨损的《天工开物》。"女儿留学一年的费用,相当于100万颗芯片的利润。"他笑着说,创业这些年,陪小女儿的时间加起来不到半年。
但团队的温暖总在不经意间浮现。2020年疫情期间,政府给公司开了绿色通道,员工带着锅碗瓢盆在实验室做饭;博士们为了赶进度,在无尘车间铺床垫睡了一个月;连保洁阿姨都知道"芯片怕静电,扫地要穿防静电服"。"我们没有股东退股,有人甚至说'就算失败,这辈子也算造过芯片'。"
谈到金钱观,他想起父亲参与建设的新安江水电站:"金钱就像水流,只有流动起来才有价值。我们投的2亿,变成了专利、设备和人才,这不是消耗,是积累。"现在公司估值5亿,但他更在意库房里的测试报告——那是用1000万颗报废芯片换来的经验。
对于未来,他没有宏大叙事。"2027年营收过亿,2030年做到细分领域全球份额第一。"他更想做的,是建一个行业标准。"就像天荒坪电站的抽蓄技术成了国标,我们的传感技术也该成为标杆。"
发布于:浙江省米牛配资-股票配资行情-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排行榜-正规炒股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