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2年夏:一公斤钢铁对抗一吨装甲 —— 苏联的“PФ-1”坦克歼击车项目
1942年夏,一项不寻常的项目在托木斯克被提出——高速坦克歼击车 ПФ-1(PF-1)和 ПФ-2(PF-2)。这是一种轻型装甲小车,采用轮履混合驱动方式,设计初衷是作为重型装甲车辆的廉价替代品,能够迅速移动并在前线摧毁敌方目标。尽管这些车辆最终没有投入量产,但它们成为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装甲设计中非传统思维的鲜明例证。
ПФ-1 坦克歼击车本尊复原图
ПФ-1 坦克歼击车本尊复原图
到 1942 年夏天,苏联红军(РККА)在机动反坦克武器方面的形势仍然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:“糟糕透顶”。军队中没有任何成熟定型的系列化反坦克装备,像 ЗиС-30 这样的临时性装甲技术,本身从一开始就只是计划生产少量。
到了 1942 年夏,苏联仍然没有哪怕是仿照德国“黄鼠狼”(Marder)等同类装备的专门机动反坦克炮开发方案——这个角色仍由 T-34 中型坦克和KV 重型坦克临时代劳。
展开剩余87%然而,前线对专用的自行反坦克火力平台的需求依旧很大。设计师们明白这是必须开发的装备,也知道如何制造,但问题在于:
“没有明确的命令”; 全国工厂的生产能力全部投入到了坦克生产中。尽管如此,必须承认,在苏联装甲车辆管理局(ГАБТУ),寻找新型或改进装备的思路从未停止过。
来自托木斯克的一封信
就在这时,ГАБТУ收到了来自托木斯克的一封有趣来信。信是由两位工程师联合提交的:
谢尔盖·瓦西里耶维奇·皮涅金(当时是托木斯克轴承厂的生产主管兼副总工程师); 尼古拉·米哈伊洛维奇·费多谢耶夫(库比雪夫轴承厂的总工程师)。他们共同设计了一个小型战斗车辆项目,配备反坦克武器。该设计建议以摩托车为基础,装上装甲车体,再安装上履带,变成“装甲战车”。
这种方案的最大优势是——成本极低。将红军装备成一群“装甲蝗虫”,能在战场上飞速机动,除重型工事外能打掉一切目标,听起来似乎是个不错的主意。对于国家预算而言,这种装备可谓花费极小,因此理论上可以批量装备。
考虑到车辆未来的体积(毕竟基于摩托车结构,不可能太大),再加上当时的国外经验,例如意大利的 Semovente da 47/32 L40 小型自行反坦克炮,军方几乎一度认真考虑是否要制造样车。
Italeri 出品的 1/35比例 L40型47/32自行火炮军用模型套件
Italeri 出品的 1/35比例 L40型47/32自行火炮军用模型套件
不过,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理性最终占了上风。尽管这些项目在纸面上看似有许多优点,但问题同样十分明显:
这种底盘根本承受不了像样的装甲防护; 无法安装真正有威力的反坦克武器; 即便是在理论层面,这种车辆的战斗效能也是高度可疑的。尤其是,设计师对这辆小型坦克歼击车的重量要求极为苛刻——所有技术参数都指出整车不得超过 400公斤!
ГАБТУ权衡了工程师的意见后,做出了冷静的决定:不给予项目任何推进机会。
即便是 ПФ-1 这个轮履混合驱动的方案,在理论上还可能有些战术价值,但另一个提案——ПФ-2,居然是装有滑雪板的“气垫雪橇车”。在那个年代,这类装备的可控性本就备受质疑,而想在严酷战时条件下用其当战斗车辆,更是不可理喻。
最终,这两个项目的所有文档被封存进了档案馆,从此再无下文。
不过,我们还是可以一探究竟,看看设计师在技术上到底提出了些什么……
结构描述
ПФ-1(PF-1)的结构设计理念是“打了就跑”:最小化装甲、防护力有限、弹药量有限,但速度极高。将火炮安装在如此紧凑的平台上,对技术提出了极高要求,例如:如何控制后坐力、射击时的通风排烟问题、紧凑空间内的布局等。这些因素都需要在牺牲生存性与乘员舒适性的前提下进行妥协。
装甲车体与炮位结构
ПФ-1 (PF-1)坦克歼击车的装甲车体设计极为轻便,完全是在极度节省资源的条件下建造的。主要目的是在保持尽可能低质量的前提下,为乘员提供免受小口径武器射击和弹片杀伤的最低限度防护。
根据设计师的估算,整辆车的总重应在 280 公斤左右,再加上驾驶员和武器系统,大约还要增加 80 公斤左右。因此必须使用厚度不超过 6 毫米的薄钢板,并将其以倾斜角度布置,以利用弹道偏转来部分弥补装甲强度的不足。
整车外形呈流线型设计,轮廓经过优化,既可降低高速行驶时的空气阻力,又能提高战场上的难以被瞄准性。车辆被设计为单人驾驶,驾驶员和炮手为同一人,坐在封闭的驾驶舱内。为了压缩整体尺寸并降低车体高度,发动机被布置在车体后方,整车高度不足 1 米。这种极低的高度不仅有助于隐蔽,而且在中远距离射击中也大大降低了被命中的概率。
打算与敌方装甲车进行正面对抗,而是定位为一种快速打击、快速撤离的突袭单位。
图示:ПФ-1 (PF-1)歼击车的结构示意图
图示:ПФ-1 (PF-1)歼击车的结构示意图
武器安装在一处小型上部结构中——严格来说不是旋转炮塔,而是一个固定式的战斗舱,炮口有一定程度的可转动范围。车辆前方能提供有限的正面防护,但两侧和后部对小口径武器都极其脆弱。
装甲防护的不足主要靠预期的高速机动性来弥补:在车轮驱动模式下,最高时速可达 100 公里/小时;而履带模式下大约为 60 公里/小时。因此,这辆车的主要“防御方式”不是装甲,也不是履带越野能力,而是速度、隐蔽性与突然袭击能力。
总体而言,ПФ-1 的装甲结构是那个时代的产物:轻量化、简化设计、最低限度的防护,最大程度依赖机动性和突袭战术。它并不打算与敌方装甲车进行正面对抗,而是定位为一种快速打击、快速撤离的突袭单位。
武器系统
这里就进入了最有趣的部分——没有任何现成的火炮(尽管网络上有很多猜测)能在质量上适用于这种小型战车。最轻的反坦克火炮——45毫米的20-К炮,重量也达到了 313公斤,显然无法成为 ПФ 系列坦克歼击车的主炮。
因此,设计人员不得不自行研发一种武器——所谓的**“90毫米反坦克火箭迫击炮”,专门用于对抗敌方坦克。虽然关于这种武器的详细描述没有被保存下来,但可以推测它可能是介于德军的“铁拳”(Faustpatrone)和库尔切夫斯基的火箭炮**之间的一种混合设计。
在反步兵武器方面,设计图上甚至设想安装了苏联标准的 7.62毫米 ШППШ(PPSh-41)冲锋枪,配备71发弹盘。由于车体尺寸有限,弹药携带量极低:据描述,该车仅能携带 4 发火箭迫击炮弹和 5~6 个弹鼓。
发动机、传动系统与行走结构
ПФ-1 (PF-1)的设计在车体结构和武器系统之外,动力系统的选择也极具非传统性。由于设计目标是保持极高的机动性、低质量和低成本,设计人员选择了当时最廉价、最常见的动力来源——摩托车发动机。
根据保存下来的资料,所使用的是一台风冷式双缸四冲程发动机,功率约为 16 马力。虽然无法确定具体型号,但很可能使用的是 M-72 发动机,也就是苏联仿制德国 BMW R71 的型号,广泛用于军用摩托。这款发动机不仅能为不到 300 公斤的轻型战车提供足够动力,还便于维护和生产,非常适合战时条件下的简化制造。
发动机安装在车体后方,有助于车辆平衡,并释放出前部空间用于武器安装与操控布局。
图示:摩托车“乌拉尔 M-72”,是该战斗车辆设计的基础。
图示:摩托车“乌拉尔 M-72”,是该战斗车辆设计的基础。
传动系统直接借用了摩托车的配置,采用手动变速箱与链条驱动后轮的设计。由于 ПФ-1 设计为轮履混合驱动的机器,其构造允许它在车轮和可拆卸式履带之间切换——后轮可以装上简易履带来应对泥泞或复杂地形。
车辆在车轮模式下最高时速约为 100 公里/小时,而在履带模式下可达 60 公里/小时。驱动方式的切换很可能是手动完成的,需要短暂停车进行调整。
底盘结构如整车其他部分一样,极端轻量化。前方是带汽车轮的转向桥,后方是链传动的驱动轴。履带是为了在软地面或不平地形上提供支撑而设计的,采用缩短且狭窄的简易履带片。悬挂系统非常原始,仅包含最基本的弹性部件,仅能应对坚硬地面或简易乡间道路。
ПФ-2 歼击车的想象图。
ПФ-2 歼击车的想象图。
与 ПФ-1 相比,ПФ-2 的最大不同在于驱动方式。ПФ-2 是为冬季作战而设计的,其底盘结构更为简化——使用的是普通滑雪板和螺旋桨推进系统。实际上,它的结构就是典型的空中雪橇(аэросани),这在冬季反而可能带来更多问题,比如极易暴露位置。
结论
ПФ-1(PF-1)和 ПФ-2(PF-2)目,与其说是技术进步的一页,不如说是对战时现实威胁进行非常规回应的绝望尝试的写照。它们的设计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逻辑——不仅要注重效率,还要强调生产的可行性、结构的简易性,以及在资源匮乏条件下的可用性。尽管这些方案非常大胆,但最终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实验。然而,正是这样的构想展示出,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,工程思维可以是多么灵活和富有创造力。ПФ-1 和 ПФ-2 提醒我们,技术的历史并非仅由量产型号书写,还有那些被遗忘的项目,它们背后同样承载着真实的需求、精密的计算和沉甸甸的希望。
发布于:黑龙江省米牛配资-股票配资行情-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排行榜-正规炒股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